1129年,丈夫刚死,46岁的李清照就带着丈夫的古董嫁给了张汝舟。圆房后,张汝舟忽然狠狠地掐住李清照的脖子,怒吼:“你在说什么。”刚刚还是浓情蜜意的张汝舟突然性情大变,李清照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股票配资免息,显然慌了神。
北宋名门望族中,总有那么几个人特别引人注目。李清照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,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的礼部员外郎,更是文坛大家苏轼的学生。母亲出身状元之家,是王拱辰的孙女。
这样的家世,给了李清照最好的文化熏陶。在家中浩瀚的藏书和高雅的文化氛围中,她自幼便展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,不仅精通诗词创作,还擅长书画和金石收藏。
十八岁那年的元宵节,在相国寺的花灯之下,李清照遇见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。那时的赵明诚是个年轻的太学生,早就被李清照的才华所折服。
婚后的生活虽然称不上富贵,但却充满了诗意。两人在家中开辟了一间"归来堂",整日沉浸在书画鉴赏和诗词创作中。每得一件珍贵的古董或字画,夫妻二人都会仔细研究,互相探讨。
饭后闲暇时,他们常常会在归来堂中烹茶对诗。赵明诚和李清照会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考较,猜对的人便可以先饮茶。这样的日子,成为了李清照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。
但是好景不长,靖康二年,金兵攻破了汴京,徽钗钦宗被掳,朝廷南迁。李清照和赵明诚也不得不离开故土,带着满船的珍贵书画文物向南逃亡。
在建康任知府期间,赵明诚遇到了一次重大考验。当时御营统制官王亦密谋叛乱,虽然下属及时发现并告知,但赵明诚却显得优柔寡断。
当叛乱真正发生时,赵明诚不但没有指挥部下平叛,反而用绳子偷偷从城墙上逃走了。虽然叛乱最终被下属平定,但赵明诚的懦弱表现让朝廷大为震怒,革去了他的官职。
在杭州城内,一位名叫张汝舟的官员开始频繁出现在李清照的生活中。这位来自浙江归安的七品小官,表面上是个风雅之士,实际上却在军队里负责财务审计的工作。
张汝舟经常带着文房四宝前来拜访李清照。在每次的交谈中,他都表现出对诗词书画的深厚兴趣,经常与李清照讨论文学创作和艺术鉴赏。
他了解到李清照和赵明诚曾经拥有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物。这些价值连城的收藏,成为了张汝舟心中的一块心病。
起初,张汝舟表现得十分体贴,对李清照关怀备至。他知道李清照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,便经常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。
绍兴二年,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决定接受张汝舟的求婚。但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。
婚后不久,张汝舟就暴露出了真实面目。他开始打探李清照存放文物的地点,要求李清照交出所有的收藏品。
当发现李清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富有时,张汝舟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。他开始对李清照百般刁难,甚至动手打骂。
在张汝舟看来,娶了这样一位才女本应该为他带来荣耀。但当他无法得到想要的财物时,便开始恼羞成怒。
张汝舟尤其在意那些流传下来的书画古董。这些珍贵的收藏品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,更是当时文人圈子中的重要社交资本。
每当谈到这些文物,张汝舟就会表现得异常激动。他反复逼问李清照这些收藏的下落,有时甚至用暴力相威胁。
在李清照看来,这些文物不仅仅是普通的收藏品。它们承载着她和赵明诚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,是过往岁月最真实的见证。
然而张汝舟并不在意这些。在他眼中,这些文物只代表着金钱和地位。他开始在家中大动干戈,到处搜寻可能藏有文物的地方。
不仅如此,张汝舟还开始限制李清照的人身自由。他害怕李清照把文物藏在外面,便不允许她随意出门。
这样的日子对李清照来说无异于身处牢笼。原本以为可以安度晚年的婚姻,却变成了一场噩梦。
在短短的三个月里,李清照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。她发现自己嫁给了一个只在乎财物的人。
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李清照无意中得知张汝舟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存在作弊行为。李清照开始暗中收集证据,记录下张汝舟的所作所为。
在准备充分后,李清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她要把张汝舟告到官府。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。
宋朝的法律规定,妻子告发丈夫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。即使丈夫真的有罪,妻子也要因为不守妇道而受到惩罚。
但李清照还是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。她亲自写下诉状,将张汝舟的罪行一一列举,包括科举作弊和婚后的种种暴行。
官府收到诉状后立即展开调查。在大量证据的支持下,张汝舟的科举作弊行为被证实。
按照当时的法律,李清照作为告发者也要受到牢狱之灾。她被关进了监狱,开始了九天的牢狱生活。
幸运的是,当时的翰林学士綦崇礼得知此事后,立即出面相助。他认为李清照的行为虽然违反了传统礼教,但揭发科举作弊是为国除害的义举。
在綦崇礼的帮助下,李清照在入狱九天后就获得了释放。这场持续不到百天的婚姻,也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李清照的行为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诸多禁锢。从这以后股票配资免息,李清照过上了独居的生活。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词创作中,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。